
台師大美術學系108級畢業展
作品
CURATORIAL CONCEPT
策展論述
文/康育恩、陳又寧
「跨越74天的行動,74天的串連、對話、回應,以及多少夜晚的討論與煎熬。」
「說是全國,不過也只是臺北(天龍國)而已。」
展覽名稱源自2016年爆出的全國社會事件,一名張姓男子在全國縣市塗鴉「青少年純潔騙殺全國」──以個體行動所做的抗爭與表態。
類似於那樣的社會事件,此次《青少年藝術騙殺全國》的架構之下分為11組展覽,分別在臺北多處替代空間進行策展、個展、聯展,並於6月15號合流。在這樣的策略之中,將位於替代空間的展示作為對社會的發語權,亦或是某種宣洩:「騙」作為自身論述與創作狀態下的迷惘,而「殺」則作為覺悟,一股彷彿豁出去的衝勁,讓各組在一種比較懷疑,卻帶點走投無路的狀態下各自表述。
在這樣的展覽形式之下,總是有一個問題:「在美術系的策展意識下,是否需要一個集體的大敘述?亦或是個體、群體的自主探尋?」或許在藝術學院之中,所強調的個人化、獨立思考的體制之下,每人的創作光譜,是否能透過各組獨立的展覽策劃,找到自身的定位?在此,展覽不僅僅是作為創作者面向觀眾的單向溝通,更是在策劃的過程中不斷與自我對話、自我質疑,甚至是以觀眾的回應,再去思考自身創作脈絡或社會性的連結;因此,在整個概念上,不會特別聚焦最後的「目的」,而是更著重在過程的思考或問題意識的提出。而在釐清整個基本的策略後,繼續延伸所有展覽回流後的問題意識:不同面向的展覽之間,如何產生對話關係?不難發現,11檔展覽各自的取向非常不同,這更是策展上每個群體擁有自主性──透過最初選擇以發散、組隊形式,從過往整班移地校外的畢業展傳統的動機轉向,改變了整個校外展作為相對被動的狀態,拉往更具積極面的思考:迫使創作者作一場積極的行動──相互對抗與交會。
以此為前提,展覽模態得另闢蹊徑──一個展覽的展覽,或是多個展覽的展覽?在這樣子的狀態下,分散出去的每個人被提及與被策劃的面向將會有更深度的拓展,群體與個體之間的能動性則會透過這樣的方式去反思自身。將畢業展作為一個非集體的行動,先分別以組各自表述,重新對話。而這次,不僅僅是在校外的展覽的移至德群藝廊展出,更囊括未亮相、亦或重製過的作品,再度投入整個校內展計劃之中,進行補述與回應。
「青少年藝術騙殺全國」,從一開始的檔案區收集了各個過往展覽的文本,透過展示,我們又再度召喚了參與展覽的記憶,亦或幫助未參與展覽觀眾重新理解其核心。在其之外,則是展出作品與新作品的再演繹,試圖以文件、檔案的形式,檢視這個短暫卻漫長的計劃。
在這一次的出走,似乎在個人的創作脈絡之下達成了一個短暫的休憩點。創作是一個深遠目標探尋的過程,或許在不確定的「騙/殺」狀態之中,我們能逐漸確認與摸索自身的可能性,回到自身與藝術關係更為確認、明確的狀態
